| 電镀汙水池防腐技術 | |
| 發布時間:2024-01-18 09:34:35 訪問量:1683 | |
|
電镀是一項表面處理工藝,電镀目的是在基材上镀上金屬镀層,改變基材表面性質或尺寸。電镀能增強金屬的抗腐蝕性(镀層金屬多采用耐腐蝕的金屬)、增加硬度、防止磨耗、提高導電性、潤滑性、耐熱性和表面美觀性。其工藝流程中會使用到堿,酸及一些鹽化學物質,這些介質對于電镀汙水池鋼結構或者混凝土結構都是具有危害性。因此電镀汙水池(無論是鋼結構或者混凝土結構)防腐對于保證企業生產正常運行,降本增效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意義和社會價值。 電镀汙水主要來源于電镀前處理、镀件清洗、地面沖洗、吊挂具及極板沖洗。電镀汙水大致有含铬汙水(PH 2-4)、含氰汙水(PH 9-11)、化學镀镍汙水(PH 4-9)、電镀镍汙水(PH 2-4)、絡合汙水(PH 8-10)、一般有機汙水(PH 6-10)、一般清洗汙水(PH 3-6)、地面混排汙水(PH 2-10)、綜合汙水及電镀廢液(PH 3-6)還有部分油汙,經過處理後的電镀汙水PH值大概在6-9之間。因此,電镀汙水池初始有酸有堿,處理後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現堿性,理想狀態是趨于PH值爲7的中性,實踐經驗表明呈現中性很難,基本偏酸。所以電镀汙水池選擇的防腐材料大部分爲耐酸材料,當然也有耐堿材料,最優選擇就是既耐酸又堿還可以耐鹽耐油的材料。 根據電镀汙水池液體介質腐蝕特征,通常采用的防腐蝕材料有樹脂玻璃鋼襯裏、樹脂玻璃鱗片膠泥襯裏、塑料襯裏、耐酸磚版襯裏、耐腐蝕塗料塗覆等等。從大量的成功案例典型和實際應用效果、經濟效益來看,電镀汙水池防腐使用量最大工藝最爲成熟的防腐蝕材料莫過于乙烯基樹脂玻璃鋼、乙烯基樹脂玻璃鱗片膠泥。常規乙烯基樹脂玻璃鋼根據需要采取鋪設3層布或者5層布的結構,乙烯基樹脂玻璃鱗片膠泥可以批刮2-4mm的厚度。如果是鋼鐵電镀汙水池可以先對鋼鐵表面進行噴砂除鏽,達到GB 8923規定的Sa2 1/2級別要求,4小時之內塗刷乙烯基樹脂底塗料2道,再使用乙烯基樹脂鋪貼玻璃纖維毡,幹燥後打磨毛刺並清理幹淨使用乙烯基樹脂料鋪貼玻璃纖維布,注意所有節點和陰角需要做加強和倒角的特殊處理。最後一層布可以使用表面毡,樹脂料必須閉塞填滿浸透布眼,無需再做面塗施工。如果是混凝土電镀汙水池,需要對混凝土進行打磨或者噴砂,抛丸,將表面汙染物及松動不牢的成分徹底清理幹淨,要求混凝土含水率<8%,其次用乙烯基底漆調和石英砂和粉料填充坑洼不平之處,節點和陰角需要做加強和倒角的特殊處理,並滿批膩子找平。膩子幹燥後打磨找平層,清理幹淨找平層塗刷乙烯基樹脂底漆2道,幹燥後依照毡--布--布鋪貼玻璃鋼層積,直至規定的層數,無需做玻璃鋼面塗。采用乙烯基玻璃鱗片膠泥作爲防腐層時,基層表面處理和乙烯基樹脂玻璃鋼做法一樣,批刮乙烯基玻璃鱗片膠泥厚度>2㎜時,應該分層施工,施工時注意批刮鱗片膠泥要順延一個方向進行,不允許將鱗片膠泥在托板上面翻來覆去,顛來顛去。如果發現鱗片膠泥層表面比較粗糙,可以使用浸料的滾筒對膠泥層表面單方向滾刷收光,保證乙烯基玻璃鱗片膠泥層表面的美觀性。乙烯基玻璃鱗片膠泥具有層叠迷宮效應,可以抗水蒸氣滲透,其抗滲透率是普通環氧樹脂塗料的6-15倍,比普通環氧玻璃鋼高4倍,對于處在動態環境下的電镀汙水池應用比較理想。 電镀汙水池(鋼結構或者混凝土結構)除了常規的單獨使用乙烯基樹脂玻璃鋼和乙烯基玻璃鱗片膠泥防腐蝕外,還可以將這兩種工藝進行複合,就是在玻璃鋼表面批刮鱗片膠泥,批刮前應該對玻璃鋼進行打磨處理,以增強乙烯基鱗片膠泥與基層的粘結性和附着力。複合防腐層的應用在耐蝕性能,耐磨性能,機械強度,耐沖擊性,抗滲透能力方面都有極大的提高。隨着防腐蝕材料技術的發展,用于電镀汙水池耐腐蝕新材料也在不斷湧現,如氟橡膠重防腐塗料、無機有機雜化陶瓷重防腐塗料、有機矽橡膠重防腐塗料、噴塗聚脲等新型材料爲電镀汙水池防腐蝕材料選擇提供了更多的品種和組合。 近年來,隨着節能減排、重金屬汙染控制的推進以及新環保法的實施,電镀行業的擴張速度相對放緩,即使如此,我國依然被稱爲是電镀大國。預計到2023年我國電镀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827.6億元,其中汽車領域市場份額爲20.86%,電氣和電子領域市場份額爲8.1%,航空航天和國防領域市場份額爲16.5%,珠寶應用領域市場份額爲4.1%,其他應用領域市場份額爲50.45%。這麽多電镀領域對電镀汙水池防腐絕對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同時也給我們防腐蝕工程施工技術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材料選擇,複配組合,施工工藝,使用壽命和年限及成本效益諸多方面必須掌握豐富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以適應電镀行業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先進的制造業必然會推動先進的電镀業,先進的電镀業肯定會促進電镀汙水池防腐蝕技術快速發展,笔者相信未來的電镀汙水池防腐將會成爲重防腐領域的一個熱點。 |
|
| 上一篇:鋼鐵防腐蝕材料及方法選擇 | |
| 下一篇:防腐塗層翻新技術探討 |